腊月,又称腊月节,是中国农历十二月,也是农历年的最后一个月。在这一月份,民间有着丰富的传统风俗,这些风俗不仅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,也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。
腊八节,顾名思义,是在每年腊月初八举行的节日。传说这一天源于佛教,各地佛寺作浴佛会,举行诵经,并将腊八粥赠送给门徒及善男信女。传入中国之后,成为中国人祭祀祖先、祭祀五谷之神的节日。腊月初八,喝一碗腊八粥,祝愿自己一年好运丰收。
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,是中国汉族传统文化中祭灶、扫尘、吃灶糖的日子。民谣中“二十三,糖瓜粘”指的即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神。传说这一天灶王爷要上天,向玉皇大帝禀告一家人的善恶。为了让灶王爷说好话,于是会拿糖粘住灶王爷的嘴。除夕夜灶王爷会回来,赏善罚恶,赐福降灾。
腊月二十四,是传统的扫尘日。所谓扫尘,就是年终大扫除,家家户户清扫蛛网、扬尘、清洗。虽说“二十四,扫尘日”,实际上从祭灶前后到年终,均为扫尘时间。中国一些地方,每年从小年(农历腊月二十三)起至除夕止,把这段时间都叫做扫尘日,也叫迎春日。
腊月二十六,这一天要杀猪割年肉,开始置办年货。过去人们物质生活并不富足,每月只有两次打牙祭的机会。腊月二十六是一年中最后一次打牙祭,因此被称为“杀猪割年肉”。这一天,家家户户要宰杀自家的家禽,还要赶集、采购,为春节做好准备。
腊月二十七,中国民谚称“腊月二十七,宰鸡赶大集”。这一天,家家户户要宰杀自家的家禽,还要赶集、采购。与平日以购缺卖余为主要目的的赶集相比,腊月二十七赶集主要是买卖年节,如鞭炮、春联、香烛、烧纸、牛羊肉、赠送小孩子的各种礼品、女孩子的各种头花饰物等。
腊月二十八,中国民谣有“腊月二十八,把面发;腊月二十八,打糕蒸馍贴花花”。中国民间风俗传统到了农历的腊月二十八无论是发面还是做馍,各家各户要开始准备主食过年。同时,这一天还要贴上窗花、对联等,为春节增添喜庆气氛。
腊月二十九,除夕前一日,俗称小除夕。这一天,家置酒宴,人们往来拜访叫别岁。焚香户外,叫天香,通常要三天。这一天,家家户户都要准备丰盛的菜肴,邀请亲朋好友共度佳节,共同迎接新年的到来。
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,它与春节(正月初一)首尾相连。除夕“中的除”字是去;易;交替”的意思,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”,人们都要除旧布新,有旧岁至此而除,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,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。
腊月的传统风俗,承载着中华民族丰富的历史文化。在现代社会,虽然一些风俗已经发生了变化,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依然没有改变。让我们共同传承和弘扬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,让腊月的风俗继续在人们心中生根发芽。
本文由网友投稿于2025-05-16 23:10:14发表在本站,未经允许,禁止转载,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,不能盲信。版权说明:以上内容若有侵权请联系:diytougao@qq.com 处理。
本文链接: http://www.zhuanyepeixun.com/yunshi/10246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