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在我们孩童的时候最喜欢的就是过节,因为过节日的时候都会放假,而且家里也会特别的热闹,而这些节日中最有氛围的就要属除夕了,很多外出打工的父母会在这个时候回来,除夕吃完年夜饭后似乎家家户户都是欢声笑语,并且到天明。那么为什么除夕要熬夜?除夕还有哪些讲究?
为什么除夕要熬夜
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。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,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,从掌灯时分入席,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。
根据宗懔《荆楚岁时记》的记载,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。守岁的习俗,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,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。
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:年长者守岁为"辞旧岁",有珍爱光阴的意思;年轻人守岁,是为延长父母寿命。
自汉代以来,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。守岁的"守",即有对即将逝去的旧岁有留恋之情,也有对即将到来的新年怀希望之意。
关于除夕熬夜守岁的传说
据说,在很早的远古时代,有一种怪兽名字叫“年”,它形貌狰狞、生性凶残,常年出没在深山空林中,以飞禽走兽为食,且每天都要换口味,无论是磕头虫,还是一直人类,都可以当作果腹的食物。所以大家都很怕“年”。
但是,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,聪明的人类知悉了“年”兽的活动规律,它会在间隔365天的时候,来到人群聚居地,吃一次人,一般是等到天黑之后行动,而到鸡鸣破晓的时候,“年”就会回到山林里。
因此,民间的百姓们就把这一夜称为了“年关”,因为过了这一关,就算是躲了一劫。并且为了渡劫,聪明的人类,还让“除夕守岁”有了一系列的规定:
比如,这一天晚上,家家户户要提前做饭,再熄火清理干净灶,并把家中的鸡圈牛栏都关好门,家中的前后门都关严实,然后一家老小在家中热热闹闹吃“年夜饭”。
而“年夜饭”之所以如此丰盛,主要是有点不知明日的珍惜意味,一般吃过饭之后,一家人都不会去睡觉,主要是怕“年”来访,只能点蜡烛或油灯,通宵守夜,坐在一起闲聊家常,以此壮胆。就此就形成了除夕年守岁的习俗。
除夕还有哪些讲究
语言禁忌。
在吃年夜饭时,如果大人给孩子添饭加菜时,孩子已经吃饱,此时不可以说“不要”,而是要说“有了”;如果零食没有了,也不能说“吃完了”或“没有了”,而是要说“吃兴了”。
而且,不论是大人,还是孩子,都不要说不敬的语言。因为除夕夜,就是一家人期盼来年吉祥的时光,一家人都要多说讨喜、吉祥的话语。
年年有鱼(余)
大家都知道,年夜饭中总有一道鱼做的菜,这道菜必不可少,但这盘鱼最好不吃,图的是年年有鱼(余)这个好彩头。
但如果家里的孩子们不知道,趁大人不注意吃了怎么办?那也没关系,只要没吃光,就可以变成“富贵有余(鱼)”这个好彩头。总之,不要吃完,一般也是吃不完的。